06
September 2025
Oct 22 2019

一張 1 美元鈔票,竟然能夠拍賣出 66 美元,你會相信嗎?

在一個大型場合,一位拍賣官拿出 1 張 1 美元鈔票,請大家為鈔票開價,每手叫價為 5 美分,出價最高者會得到這張 1 美元,但出價最高和次高者都要向拍賣人支付叫價的金額。

用 5 美分換 1 美元吸引了不少人的興趣。結果,人群不斷出價,“15美分”,“20美分”,“30美分”……叫價此起彼落。當叫價喊出 “50美分” 時,節奏逐漸慢了下來,只有幾個人繼續叫價。

最後,全場只剩下彼得和馬可還在叫價。 “95美分”,彼得叫出了最新出價。 “100美分”,馬可立刻做出回應。拍賣人看了看彼得,只見彼得毫不猶豫地喊出了 “105美分”。這時,馬可咬緊牙關,叫出了 “205美分”,然後默默地盯著彼得,眼神裡流露出希望彼得退出的神情。彼得遲疑半刻,無奈地退出了競價。

拍賣的結果是馬可以 205 美分 獲得那張 100 美分 大鈔,淨損失105 美分;彼得則付出了 105 美分,但什麼也沒得到。

在這場博弈當中,當馬可叫出 100 美分 時,為什麼彼得還要叫出 105 美分?這是因為如果彼得不叫出 105 美分,那麼鈔票歸馬可,而彼得什麼都得不到,卻要付出 95 美分的代價,而叫出 105 美分如果能獲得 100 美分鈔票,則損失只有 5 美分。

那麼,馬可為什麼又叫出了 205 美分,而不是叫出 110 美分 呢?這是因為馬可已經明白自己踏入了陷阱,被迫付出一個沉重代價來結束這場拍賣,從而避免更大的損失。

為什麼叫出 205 美分可以終止拍賣呢?這是因為,在這個價格上,如果彼得繼續喊價,則至少需要叫出 210 美分,這樣彼得以 210 美分獲得那1美元鈔票,也相當於虧損 110 美分;而彼得如果不繼續喊價而退出,則他雖然得不到 1 美元,卻只需要付出 105 美分。

這個一美元拍賣實驗在哈佛大學、耶魯大學等高校曾多次進行,最終的報價在 20 美元到 66 美元之間。以 66 美元去競買 1 美元似乎愚蠢至極,但這些尖子似乎也難以察覺這個陷阱。

事實上,這個陷阱在生活中極為常見,只是當這個陷阱出現時,你往往無法預先察覺。

其中一個例子是在海洋公園排隊遊玩過山車。人們玩過山車往往一等就是一兩個小時,為的卻只是那幾十秒的遊玩體驗(1 美元)。不少人排到中段時甚至都不相信自己為了過山車會排隊數小時,卻因為投入了許多時間(66 美元)在排隊,捨不得放棄了。

另一個例子是情侶之間的日常爭執。情侶間爭執時,雙方的關係就像是籌碼一樣,被用作不斷叫價,以證明自己的立場正確(1 美元)。雙方往往各執一詞,寸步不讓,言詞愈演愈烈,雖然其中一方終究會在這場對錯的爭拗中勝出(贏得 1 美元),但卻賠上了經年累月維繫的關係(66 美元)。

{{ article.publish_date }}
Image Source: {{ article.image_source }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