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記得第一次買台式飲品個陣,單睇飲品目錄已經覺得好難做決定,一份目錄內有 5 隻茶種,每種茶種內又細分 7 種茶,每種茶再分 2 種溫度、5 種甜度、3 種杯身高度、外賣還是常食,最後再加上配料,而配料又再細分 10 種。結果,我只係講左句「唔該要杯珍珠奶茶」!
在商業世界內,商家往往認為商品種類愈多,店鋪的形象就更具規模,更成熟,能令消費者更有信心。事實上,選擇一旦多出某個臨界點,消費者在購物中的焦慮感反而比起購物的樂趣更多,更有可能放棄繼續瀏覽店鋪,又或是只購買心目中認為安全、風險低、曾購買過的產品,對店家力推的新商品,反而無動於衷。
原因?在購物的過程中,消費者每做一項購物選擇,就代表放棄其他可行的購買選項,當放棄的可行選項數量愈多,要面對的心理壓力就愈大。以上面的珍珠奶茶為例,當選擇的數量多達 40 種時,消費者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了解各飲品,而每選擇其中 1 種茶類,就意味於放棄享受其餘 39 種的機會,選擇的機會成本極高,做決定的焦慮感也會更大,因此下決定時更遲疑。相反,假若只有 3 種茶類,消費者做決定的心理壓力則更低,下決定的速度也會更快,在大多數情況下對商家也更有利。
更進一步來說,當增加商品的選擇時,更應該注重選擇是否有「亮點」。例如,Apple的手提電腦 Macbook Air 及 Macbook Pro 分別代表「便攜」及「性能」,亮點非常明確,這些亮點就像是帶領消費者的領航員,能協助消費者在下決定時優先排除大量可能性,令決策過程更高速,所做的決定更肯定明確。